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剧照
读一首诗,逛一回池上楼,你会想起谁?当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全力来描绘壮丽山河的诗人谢灵运。
近日,“瓯越人家小剧场”的一部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,就让大家聚在池上楼的灯下,穿越历史的天空,与“谢灵运”对话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看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,首先得解读实验两字。在当下,到底什么才是实验?它体现在文本上,还是呈现于舞台上?实验是先行、先创,是探索未知方向,是创新。实验剧给予年轻演员土壤和阳光,让他们心中埋有的艺术种子自然地生长发芽,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了一股充满创造力的青春力量。
温州知名编剧李涛坦言完成《此夜古今同》这部实验话剧,从4月开始创作到5月彩排,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用创新点燃了团队里的青春力量。而对于另外一位编剧秦则说,“谢灵运”这个人物藏着他的青春记忆。2014年,刚毕业回温的他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就是《谢灵运》,由章世杰老师导演。在那段时间,他花了不少的时间整理、梳理了谢灵运的故事。正因有过《谢灵运》的创作经历,也让他更容易走进这个网红太守,与李涛一起梳理“谢灵运”的故事,一起创作“小”而“精”的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,讲述南朝宋永初三年,38岁的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,虽然只有一年时间,但在温州期间劝农桑、修水利,创作了吟咏山水的诗篇,足迹遍及温州各地。
导演叶玺提及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,强调了“15”这个数字。因为演员排练只花了15天。很多演员经常是早上拿到赶出来的剧本,立马背,中午开始排练,排完了又不知明天需背什么台词,只牢记“时刻准备着”五个字。
“时刻准备着”,让演员迎接了各种挑战。因在短时间内要背大量的台词,他们迎接了时间的挑战、记忆力的挑战;因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,人生阅历各不相同,他们又要迎接经历、经验的挑战。这些挑战考验更多的是年轻人的快速反应,是平常实践演出的心得,也是无数次演出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。“在排练时,我会‘刁难’演员,故意叫他的名字,或者拿出手机,看他们的反应,是好奇?还是害怕?是否有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应有的反应。艺术创作就是要运用新的创作技巧以达成不可预见的效果。”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的导演叶玺告诉记者。
排练结束,《此夜古今同》创作组特地邀请首批观众观看带妆彩排。收到邀请函的观众,均觉得剧组在做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。彩排可以让创作团队与观众进行深度互动,去发现各种问题。虽然第一次彩排有些“赶”,呈现的效果没特别令人满意,却是一次成功的实验。在“赶”的过程中,清楚了在文本、人物、场地等方面,如何坚持一戏一风格,未来如何再进行二度创作,以最佳方式去呈现历史人物故事。
“观看了彩排的观众,均觉得很有意思,很有代入感,从踏进池上楼的那一刻起就远离了当下,开始了穿越之旅。演员见到观众便会问,客官哪里人?你知道谢大人去哪里了吗?观众也开始模仿古人的语气,与演员进行同朝代人的对话。”导演叶玺和夏瑞挺异口同声道。
记者也去观看了彩排,当端起演员递过来的茶水与一张可填写“诉求”的纸时,再跟随演员在池上楼不同的空间里移动,脑海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,在想怎么没有坐船来直达池上楼?怎么没与“谢灵运”道别?脑海里也不断浮现“这只软壳蟹,居然还有硬气的时候……”“山的坚韧,水的柔情……”“瓯越星空,这是我此生见过,最美的星空!”等经典台词。回到现实,也逐渐明白实验话剧是由睿智的演员+爱互动的观众进行组合,这是舞台艺术的大胆试验,呈现出剧场从单调到丰富的转变。
最近,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创作组的人员,正在讨论首演之前该如何调整与改进?要探索直播镜头下的观演关系。譬如,从道具、谢幕等细节处,突出与观众的互动,突出飞入平常百姓家,将切入点变小、变精,在不断复盘中重启。
首批观看了实验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彩排的市民,也在交流通过这个话剧,创作团队是否还可以将目光转移至其他与历史名人有关的纪念馆、故居,将这些文化空间盘活。这些文化空间,早上可以展示静态的美,到了晚上可以展示活态的美。
的确,在温州有很多的文化空间,还有那么多有着青春力量的艺术创作群体,每一个空间可以开启不一样的活态展示方式,可以是话剧+,戏曲+,也可以是音乐剧+。
原标题:与“谢灵运”共度的数小时
——“瓯越人家小剧场”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的实验和“配方”
记者:潇瑜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