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卡颂。
React Server Component(后文简称RSC)是React近几年最重要的特性。虽然他对React未来发展至关重要,但由于:
(资料图片)
仍属实验特性。配置比较繁琐,且局限较多。
所以虽然体验Demo[1]已经发布3年了,但仍属于「知道的人多,用过的人少」。
本文会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RSC:
RSC是用来做啥的?RSC和其他服务端渲染方案(SSR、SSG)的区别RSC的工作原理
希望读者读完本文后对RSC的应用场景有清晰的认识。
本文参考了how-react-server-components-work[2]
什么是RSC
对于一个React组件,可能包含两种类型的状态:
前端交互用的状态,比如加载按钮的显/隐状态后端请求回的数据,比如下面代码中的data状态用于保存后端数据:
function App() { const [data, update] = useState(null); useEffect(() => { fetch(url).then(res => update(res.json())) }, []) return ;}
「前端交互用的状态」放在前端很合适,但「后端请求回的数据」逻辑链路如果放在前端则比较繁琐,整个链路类似如下:
前端请求并加载React业务逻辑代码。应用执行渲染流程。App组件mount,执行useEffect,请求后端数据。后端数据返回,App组件的子组件消费数据。
如果我们根据「状态类型」将组件分类,比如:
「只包含交互相关状态」的组件,叫客户端组件(React Client Component,简写RCC)。「只从数据源获取数据」的组件,叫服务端组件(React Server Component,简写RSC)。
按照这种逻辑划分,上述代码中:
App组件只包含数据,显然属于SSR。App组件的子组件Ctn消费data,如果他内部包含交互逻辑,应该属于RCC。
将上述代码改写为:
function App() { // 从数据库获取数据 const data = getDataFromDB(); return ;}
其中:
App组件在后端运行,可以直接从数据源(这里是数据库)获取数据Ctn组件在前端运行,消费数据
改造后「前端交互用的状态」逻辑链路不变,而「后端请求回的数据」逻辑链路却变短很多:
后端从数据源获取数据,将RSC数据返回给前端。前端请求并加载业务逻辑代码(来自步骤0)。应用执行渲染流程(此时App组件已经包含数据)。App组件的子组件消费数据。
这就是RSC的理念,一句话概括就是 —— 根据状态类型,划分组件类型,RCC在前端运行,RSC在后端运行。
与SSR、SSG的区别
同样涉及到前端框架的后端运行,RSC与SSR、SSG有什么区别呢?
首先,SSG是后端「编译时方案」。使用SSG的业务,后端代码在编译时会生成HTML(通常会被上传CDN)。当前端发起请求后,后端(或CDN)始终会返回编译生成的HTML。
RSC与SSR则都是后端「运行时方案」。也就是说,他们都是前端发起请求后,后端对请求的实时响应。根据请求参数不同,可以作出不同响应。
同为后端运行时方案,RSC与SSR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输出产物:
类似于SSG,SSR的输出产物是HTML,浏览器可以直接解析。RSC会流式输出一种「类JSON」的数据结构,由前端的React相关插件解析。
既然输出产物不同,那么他们的应用场景也是不同的。
比如,在需要考虑SEO(即需要后端直接输出HTML)时,SSR与SSG可以胜任(都是输出HTML),而RSC则不行(流式输出)。
同时,由于实现不同,同一个应用中可以同时存在SSG、SSR以及RSC。
RSC的限制
「RSC规范」是如何区分RSC与RCC的呢?根据规范定义:
带有.server.js(x)后缀的文件导出的是RSC。带有.client.js(x)后缀的文件导出的是RCC。没有带server或client后缀的文件导出的是通用组件。
所以,我们上述例子可以导出为2个文件:
// app.server.jsxfunction App() { // 从数据库获取数据 const data = getDataFromDB(); return ;}// ctn.client.jsxfunction Ctn({data}) { // ...省略逻辑}
对于任意应用,按照「RSC规范」拆分组件后,能得到类似如下的组件树,其中RSC
和RCC
可能交替出现:
但是需要注意:RCC中是不允许importRSC的。也就是说,如下写法是不支持的:
// ClientCpn.client.jsximport ServerCpn from "./ServerCpn.server"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lientCpn() { return (
)}
这是因为,如果一个组件是RCC,他运行的环境就是前端,那么他的子孙组件的运行环境也是前端,但RSC是需要在后端运行的。
那么上述RSC和RCC交替出现是如何实现的呢?
答案是:通过children。
改写下ClientCpn.client.jsx:
// ClientCpn.client.jsx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lientCpn({children}) { return ( {children}
)}
在OuterServerCpn.server.jsx中引入ClientCpn与ServerCpn:
// OuterServerCpn.server.jsximport ClientCpn from "./ClientCpn.client"import ServerCpn from "./ServerCpn.server"export default function OuterServerCpn() { return ( )}
组件结构如下:
解释下这段代码,首先OuterServerCpn是RSC,则他运行的环境是后端。他引入的ServerCpn组件运行环境也是后端。
ClientCpn组件虽然运行环境在前端,但是等他运行时,他拿到的children props是后端已经执行完逻辑(已经获得数据)的ServerCpn组件。
RSC协议详解
我们可以将RSC看作一种rpc(Remote Procedure Call,远程过程调用)协议的实现。数据传输的两端分别是「React后端运行时」与「React前端运行时」。
一款rpc协议最基本的组成包括三部分:
数据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id映射传输协议
以上面的OuterServerCpn.server.jsx举例:
// OuterServerCpn.server.jsximport ClientCpn from "./ClientCpn.client"import ServerCpn from "./ServerCpn.server"export default function OuterServerCpn() { return ( )}// ClientCpn.client.jsxexport default function({children}) { return {children}
;}// ServerCpn.server.jsxexport default function() { return 服务端组件
;}
这段组件代码转化为RSC数据后如下(不用在意数据细节,后文会解释):
M1:{"id":"./src/ClientCpn.client.js","chunks":["client1"],"name":""}J0:["$","div",null,{"className":"main","children":["$","@1",null,{"children":["$","div",null,{"children":"服务端组件"}]}]}]
接下来我们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这段数据结构的含义。
数据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
RSC是一种「按行分隔」的数据结构(方便按行流式传输),每行的格式为:
[标记][id]: JSON数据
其中:
「标记」代表这行的数据类型,比如J代表「组件树」,M代表「一个RCC的引用」,S代表Suspenseid代表这行数据对应的id。JSON数据保存了这行具体的数据。
RSC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其实就是JSON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。反序列化后的数据再根据「标记」不同做不同处理。
比如,对于上述代码中第二行数据:
J0:["$","div",null,{"className":"main","children":["$","@1",null,{"children":["$","div",null,{"children":"服务端组件"}]}]}]
可以理解为,这行数据描述了一棵组件树(标记J),id为0,组件树对应数据为:
[ "$","div",null,{ "className":"main","children":[ "$","@1",null,{ "children":["$","div",null,{ "children":"服务端组件"}] } ] }]
当前端反序列化这行数据后,会根据上述JSON数据渲染组件树。
id映射
所谓「id映射」,是指 对于同一个数据,如何在rpc协议传输的两端对应上?
在「RSC协议」的语境下,是指 对于同一个组件,经由RSC在React前后端运行时之间传递,是如何对应上的。
还是考虑上面的例子,回顾下第二行RSC对应的数据:
[ "$","div",null,{ "className":"main","children":[ "$","@1",null,{ "children":["$","div",null,{ "children":"服务端组件"}] } ] }]
这段数据结构有些类似JSX的返回值,把他与组件层级放到一张图里对比下:
可以发现,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前端渲染、组件了,但是对应的数据@1是什么意思呢?
这需要结合第一行RSC的数据来分析:
M1:{"id":"./src/ClientCpn.client.js","chunks":["client1"],"name":""}
M标记代表这行数据是「一个RCC的引用」,id为1,数据为:
{ "id":"./src/ClientCpn.client.js", "chunks":["client1"], "name":""}
第二行中的@1就是指「引用id为1的RCC」,根据第一行RSC提供的信息,React前端运行时知道id为1的RCC包含一个名为client1的chunk,路径为"./src/ClientCpn.client.js"。
于是React前端运行时会向这个路径发起JSONP请求,请求回组件对应代码:
如果应用包裹了,那么请求过程中会显示fallback效果。
可以看到,通过协议中的:
M[id],定义id对应的「RCC数据」。@[id],引用id对应的「RCC数据」。
就能将同一个RCC在React前后端运行时对应上。
那么,为什么RCC不像RSC一样直接返回数据,而是返回引用id呢?
主要是因为RCC中可能包含前端交互逻辑,而有些逻辑是不能通过「RSC协议」序列化的(底层是JSON序列化)。
比如下面的onClick props是一个函数,函数是不能通过JSON序列化的:
这里我们再梳理下「RSC协议」中「id映射」的完整过程:
业务开发时通过.server | client后缀区分组件类型。后端代码编译时,所有RCC(即.client后缀文件)会编译出独立文件(这一步是react-server-dom-webpack[3]插件做的,对于Vite,也有人提了Vite插件的实现 PR[4])。React后端返回给前端的RSC数据中包含了组件树(J标记)等按行表示的数据。React前端根据J标记对应数据渲染组件树,遇到「引用RCC」(形如M[id])时,根据id发起JSONP请求。请求返回该RCC对应组件代码,请求过程的pending状态由
展示。传输协议
RSC数据是以什么格式在前后端间传递呢?
不同于一些rpc协议会基于TCP或UDP实现,「RSC协议」直接基于「HTTP协议」实现,其Content-Type为text/x-component。
总结
本文从理念、原理角度讲解了RSC,过程中回答了几个问题。
Q:RSC和其他服务端渲染方案有什么区别?
A:RSC是服务端运行时的方案,采用流式传输。
Q:为什么需要区分RSC与RCC(通过文件后缀)?
A:因为RSC需要在后端获取数据后流式传输给前端,而RCC在后端编译时编译成独立文件,前端渲染时再以JSONP的形式请求该文件
Q:为什么RCC中不能import RSC?
A:因为他们的运行环境不同(前者在前端,后者在后端)
由于配置繁琐,并不推荐在现有React项目中使用RSC。想体验RSC的同学,可以使用Next.js并开启App Router:
在这种情况下,组件默认为RSC。
参考资料
[1]体验Demo:https://github.com/reactjs/server-components-demo
[2]how-react-server-components-work:https://www.plasmic.app/blog/how-react-server-components-work
[3]react-server-dom-webpack:https://www.npmjs.com/package/react-server-dom-webpack
[4]Vite插件的实现 PR:https://github.com/facebook/react/pull/26926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