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好烟叶高质量发展之路,事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,事关烟农切身利益,事关烟区乡村振兴大局。
今年烟叶采烤季,河南省渑池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坚持“减损就是增收、减损就是增效”的理念,聚焦“采、运、编、烤、存”等关键环节,创新举措帮助烟农降低烟叶生产损失,助力烟农增收。
【资料图】
“糊涂账”变“明白账”
“烟叶采收、运输、编杆等过程中产生的烟叶损伤,可能造成多少损失?”“烟叶等级受青杂烟影响有多大?”在烟叶采收之前,渑池县局(分公司)专门组织人员就烟叶损伤等事宜开展了深入调研。
“这是笔糊涂账,没仔细算过……”不少烟农如此反馈。
减损意识不强,生产效益必定打折扣。为此,渑池县局(分公司)着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贯活动,营造氛围、宣贯理念、传授方法,将烟农受传统习惯影响产生的“损失账”算明白。
渑池县局(分公司)成立烟叶减损提质技术宣贯专班,轮流对各片区烟农开展集中宣讲培训,把减损提质的意义、技术要求、工作标准讲清讲透,激发烟农提质增收热情;各烟站网格员积极走村入户,向烟农发放技术明白纸,面对面讲解烟叶减损提质重点难点,确保减损提质理念入脑入心;制作“站长谈减损”宣传视频,方便烟农随时随地学习技术要点、注意事项。
“我每年种烟在50亩左右,先前对烟叶减损不重视、操作不规范,仔细算账后,我着实吓了一跳,这50亩烟叶损失可能达2万元呢!”天池镇桐树沟村烟农席光伟在一次宣讲培训后深有感触地说。
此外,渑池县局(分公司)还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,邀请烟农“现身说法”,增强广大烟农减损意识。例如烟农郭银平利用“三件套”(塑料袋、真空机、打捆箱)对烟叶进行精细包装,避免了霉变、虫蛀问题发生,这一做法得到了渑池县局(分公司)的宣传推广。
如今在渑池烟区,通过引导烟农正确看待“减”与“增”的关系,养成“片片归仓”的思维认知和操作习惯,减损增效成为烟农的自觉行动。
“老套套”变“新道道”
走进渑池县坡头乡西川村烟叶示范区,烟技员上官保辉正在指导烟农们采摘成熟烟叶。烟田边停放着一辆小型农用车,车斗周围焊制了简易的挡板,将烟叶“挡”得稳稳当当。车上一捆捆烟叶被麻袋包片包裹着,叶尖向外,叶柄向内,摆放得整整齐齐。
“以前采摘完烟叶就直接散装上车了,叶尖、叶柄杂乱无序,现在我们用麻袋包片包裹烟叶后装车,叶尖、叶柄内外有别。”烟农上官凯介绍,“这样干,伤残叶减少了。”
笔者来到西川村新能源烤房群,看到现场十几名工人分工有序:七八名工人按照“偏生、偏熟”标准分类挑选、分区放置鲜烟叶,4名工人分类编杆后,再递给1名装炕工人。只见装炕工人将“偏熟”烟叶装入上棚,“偏生”烟叶装入下棚。
“以前鲜烟叶不分类,装炕较随意,分工也不固定,哪缺人往哪‘补’,场面乱糟糟,烤后青杂烟真不少。现在实行分类编杆装炕,人员有分工,工作有标准,不会出差错。”烟农上官新伟表示,今年通过落实烟叶减损技术标准,出炉的烟叶“满炕黄”,青杂烟不见了。
走近烤房,墙上贴的“渑池烟草烟叶减损提质关键环节告烟农书”清楚醒目:落实标准成熟采收,运输过程轻拿轻放,偏生偏熟分类编杆,装炕之前分区悬挂,应变烘烤讲究科学,出炕烟叶去除青杂,妥善保管防止霉变。
“为了确保烟叶减损取得实效,我们全程跟进指导,从早到晚和烟农干在一起。”果园烟站站长王琮说,10个烟站(点)的烟叶工作人员都铆足了劲,进入地头示范干,守在烤房指导干,深入农户帮着干……
为扎实推动烟叶减损提质工作,切实帮助烟农增收增效,渑池县局(分公司)还对各烟站(点)实行专项考核,从中发现问题、抓好整改、补齐短板、提高效率。
烟叶采烤季,减损促增收。渑池县局(分公司)表示,将持续聚焦烟叶减损增效工作,进一步优化农机农艺,推广应用新理念、新技术,用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检验工作成果,书写促农增收与保障原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