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更多 >>
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 ...
漳州举办“数字工匠”职工职业技能...
河南4名阳性人员私自返乡并瞒报情况...
山西吕梁:发现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可举报
受害方律师:接法院通知,乐安命案...
橙色——“柑橘院士”邓秀新心中最...
刷视频相认的双胞胎姐妹:两次创业...
四川通报2021年秋冬季首批大气污染...
首轮筛查:天津73443人全部阴性!
首席气象预报员张霞:30年坚守筑牢...
动态更多 >>
中国,又多了一个“散装大省”
管涛: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已在路上 ...
财政部要求不折不扣落实中小企业财...
被富勒姆逼平令人失望,阿尔特塔调...
河南省信阳市2023-08-27 03:45发布...
华晨宇鸟巢演唱会2023门票开售 华...
狱医自述:上一休二,月薪2万,但我...
皇马连续两个赛季开局3连胜,贝林西...
ESPN:卢克-肖可能11月份复出,马拉...
直达龙舟、足球赛事场馆 温州S1线...
会展 更多 >>
美籍酿酒师在崇礼:中国是第二故乡...
河南项城报告2名疑似新冠肺炎病例 ...
浙江绍兴确诊病例首次零新增 上虞...
广西东兴实行全员居家隔离 启动口...
新疆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“富春山...
云南瑞丽市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结果...
内蒙古满洲里累计治愈出院本土确诊...
孙海洋夫妻驱车山东阳谷:还在为孙...
大国工匠追梦“玉米强国”40载:用...
让南海“海洋热带雨林”斑斓多彩
专题报道 
当前位置: 动态 > >> 正文
 
中国,又多了一个“散装大省”
来源:国民经略     时间:2023-08-27 13:09:23

文|凯风

长三角,再无 “强省会”?


(相关资料图)

01

“散装江苏”之后,“散装安徽”正在横空出世。

日前,安徽省印发指导意见提出,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,深化合肥都市圈、南京都市圈“双圈联动”。

同时,支持滁州、马鞍山、芜湖、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、宣城、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,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。

在江湖上,上海、杭州、南京争夺头号“徽京”的说法不绝于耳,而安徽最新发布的文件再次为之提供最强的例证。

如果说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,本就是既成事实,且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,得到国家规划背书;

那么推动黄山、宣城、池州融入杭州都市圈,则不乏地方主动力推的因素。

其实,安徽鼓励各大地市出省、跨省抱团发展,不是头一遭。

早在两年前,安徽省就公开支持宿州市、淮北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,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。

沪宁杭经济实力一流,安徽各大地市争相拥抱倒还在情理之中,为何连万亿城市都不是的徐州也成了其中一环?

这或许与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位有关。

徐州虽然综合实力不及省会合肥,但毗邻皖北,而皖北又是安徽最薄弱的一环,省会难以顾及,徐州是其难以绕开也最容易借力的对象。

事实上,安徽要拥抱的何止是徐州,连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都没放过。

根据指导意见,安徽还支持合肥、铜陵、安庆、六安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,推动阜阳、亳州、宿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。

显然,背靠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,安徽正在将“左右逢源”的区位优势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(参阅《官宣!又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诞生?》)

在一个几乎所有省份都以打造“强省会”为荣的时代,安徽省竟然鼓励各大地级市跨省发展,拥抱南京、杭州乃至徐州,可谓格局大开。

同样,在一个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传统思维下,安徽能突破行政区划画地为牢的桎梏,而长三角各大都市圈能排除行政边界的干扰,更是凸显了都市圈、城市群的大势所趋。

格局打开,安徽“散装”,唯一最影响的或是合肥的“强省会”之路,但受益的却是全省。

国民经略创始人凯风最新力作

40城前途命运全景分析

02

安徽,为何越来越“散装”?

安徽的“散装”或许是迫不得已,但也是“左右逢源”的体现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资源,借力一切可以借力的地区,这是共赢之道。

前不久,国家发改委印发《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》的通知,上海3个区、江苏3个市、浙江2个市,定点帮扶安徽8市。

上海市闵行区——安徽省淮南市;

上海市松江区——安徽省六安市;

上海市奉贤区——安徽省亳州市;

江苏省南京市——安徽省滁州市;

江苏省苏州市——安徽省阜阳市;

江苏省徐州市——安徽省淮北市;

浙江省杭州市——安徽省宿州市;

浙江省宁波市——安徽省蚌埠市。

这些地区,多数位于皖北,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,需要来自发达地区的帮扶,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。

同时,部分受到帮扶的安徽城市,本身就是跨省大都市圈的一员。

如南京定点帮扶的滁州,属于跨省的南京都市圈成员;徐州定点支持的淮北,则位列淮海经济区之列。

然而,这一局面也凸显了一个尴尬的现实: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群,同样坐享长三角的光环,但安徽与“包邮区”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。

借力发展,是安徽挤破头也要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原因所在。

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,只包括江浙沪“包邮区”,而经过多轮扩容,如今的长三角横跨沪苏浙皖4省,囊括41个地市。

数据显示,2022年,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计约29.03万亿元,约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,全部地市都突破了千亿大关。

不过,虽然同属长三角区域,但内部发展差异巨大。

GDP总量最高的上海,高达4.5万亿,而最低的黄山刚刚突破千亿,上海是黄山的40多倍。

而在省域之间,江浙沪经济发达程度,比粤港澳大湾区有过之而无不及,但安徽却成了最薄弱的一环。

目前,长三角地区共有7个万亿GDP城市,安徽省会合肥只是其中之一,而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和第二城的芜湖,仅排在第20位,不及泰州、镇江、金华等地。

同样,在GDP总量最低的10个城市中,安徽占了7席,包括铜陵、池州、六安、黄山、宣城、淮北、淮南,而安徽共有16个设区市。

显然,安徽也深知这一点,更不避讳自身不及江浙沪、受到三省市强势虹吸的现实,安徽数百万人外流到上海、南京和杭州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证。

然而,仅靠自力更生显然很难,正如《又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诞生?》一文所论,省会合肥虽然发展迅猛,但刚有独当一面的能力,还难以形成辐射及溢出效应,带不动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小兄弟。

因此,利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,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,让各大地级市寻找可以拥抱的对象,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。

虽然最终会损了面子,影响了强省会的声名,但受益的却是全省,这正是安徽的高明之处。

03

长三角,正在抛弃“强省会”。

这几年,强省会、一省一城的说法不绝于耳,以成都、武汉、西安为代表的三大强省会,正在成为各大省份学习的榜样。

这里的强省会,说的不是本身GDP总量之高、经济实力之强,而是省会经济首位度、人口首位度之高。

中国城市打造强省会的传统路径,是扩容和集聚全省资源。

这在中西部省份可谓无往而不利,省会一市独大,很难形成一个副中心城市,普通地级市也很难超出省域范围寻找更多机会。

然而,在东部多个省份,“强省会”模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谁能想到,中国经济第二大省,江苏省会南京,却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,只有济南才能与之匹敌。

同样难以想象,要与广州竞争一线城市的杭州,虽然风头一时无两,但省内不但有独当一面的计划单列市宁波,且多个地市都在向上海靠拢。

合肥,本身是强省会的有力竞争者,也是长三角唯一最接近强省会的地方。

然而,沪宁杭的跨省扩圈,安徽的主动“散装”,让这一切成了泡影。

皖南地区向南京、杭州靠拢,皖北地区向徐州靠拢,就连传统的省会都市圈成员也与沪宁杭“眉来眼去”。

更关键的是,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芜湖,更是对强省会模式发出了直接挑战:“一城独大不是春”。

这也意味着,长三角地区再无“强省会”。

04

强省会不再,但“强都市圈”呼之欲出。

省会不能一家独大,地级市就能获得更多机会;都市圈之间互相交叉,必然会形成竞争的正向激励。

长三角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谁都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单中心,从而形成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。

浙江的地级市,既可向上海靠拢,也可向本省的杭州汇聚;

安徽的地级市,既可从属于合肥,也可与南京合纵连横;

江苏的地级市,即便远离南京,也不会担心被孤立,因为上海这一超级中心存在。

这会带来良性竞争。

所以,不难看到,为了让都市圈成员“归心”,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合肥均拿出了一系列的重磅组合拳。

上海将第三机场放在了江苏的南通,上海与宁波、舟山之间未来要建立两条千亿级的跨海大通道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之间更是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……

杭州与嘉兴、湖州、绍兴三市已实现“市市通高铁、县县通高速、镇镇通干线、村村通班线”,杭黄高铁则将杭州、黄山通行时间缩短到1.5小时,杭州的化纤、纺织等产业正在向安徽黄山、宣城等地转移……

南京则在都市圈城市间建立了“1小时交通圈”,马鞍山、滁州等地到南京的时间远远少于合肥,南京与周边城市正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障“同城待遇”,探索居民服务“一卡通”模式……

合肥则与都市圈城市共建“1小时通勤圈”,合淮同城化、合六经济走廊等初现雏形……

强省会背后显然有行政力量的推动,而都市圈则只能借助市场化的整合。

谁能成功扩圈,看的不是城市地位,更不是行政级别,而是拿出了多少真金白银,给出了多少真实红利。

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体现。

关键词:

热门推荐
猜你喜欢